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村长相声哥

  清晨六点半,王家坳村头老槐树下的锣声准时响起。村民们端着粥碗拎着小凳,三三两两往树下聚拢。人群中央,五十出头的村长王建国手持快板,正声情并茂地唱着新编的段子:“说咱村,道咱村,咱村今天有新闻。垃圾分类要做好,房前屋后别乱堆。谁要是再乱扔,晚上蚊子找你谈人生……”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笑声,七十岁的王老汉抹着笑出的眼泪:“建国这娃,当村长委屈他了,该去说相声。”

  这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相声哥”的村长王建国的日常。很难想象,三年前的王家坳还是全县挂名的后进村,村委开会从来坐不满人,通知事项要靠大喇叭喊三遍。

  “那时候我在县城曲艺团工作,每次回村心里都不是滋味。”王建国回忆,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老人孩子,村子越来越没生气。2021年村委换届,几个老党员找到他:“建国,你回来带着大伙干吧,你这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了。”

  王建国犹豫再三,辞了曲艺团的工作。上任第一天,他就搞了个“创新”——把每月一次的村民大会,改成了每周一次的“相声说事会”。

  第一次“说事会”场面尴尬。王建国精心准备了段子,台下村民却面面相觑。“那会儿大家觉得我不务正业,”他笑道,“但我知道,得先让大家愿意来,才能听得进。”

  转机出现在那个夏天。村里要修排水沟,需要经过几户村民的院墙。村干部磨破嘴皮子,那几户就是不同意。那个周五的“说事会”,王建国现编了个段子:“东头老张家院墙高,雨水来了无处逃。西头老李家讲风水,说水沟冲了财神位。要我说啊,财神爷也怕水泡脚,泡久了金元宝变成大水瓢……”

  台下笑声一片,被点名的几户村民也忍不住笑了。散会后,老张主动找到王建国:“村长,你这嘴啊……明天就来挖吧,别把我家墙根挖塌就行。”

  这件事让王建国看到了希望。他开始把村里的各项事务都编进相声——医保缴费成了“花小钱买平安,胜过庙里求神仙”;环境整治成了“自扫门前雪,还要管他人瓦上霜”;反对天价彩礼成了“婚姻不是买卖,幸福不能用秤称”……

  村民王大姐说:“以前开会听不懂的政策,经村长一说就明白了。现在每周就盼着听他说段子,顺便把村里的事都知道了。”

  更让王建国欣慰的是,“相声说事会”成了村民议事的平台。去年村里发展香菇种植,就是在一次“说事会”上,有村民现场提出销路问题。王建国即兴发挥:“种香菇,卖香菇,线上线下找门路。咱不能学那守株待兔人,要当那主动出击的孙悟空……”随后村里组织成立了电商销售队,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

  如今王家坳的“相声说事会”已经坚持了三年,村里修了五条水泥路,建起了香菇种植基地,去年还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邻村的干部来取经,好奇地问:“你们这‘相声治村’的秘诀是什么?”

  王建国收起笑容,认真地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说老百姓关心的事。相声只是个形式,关键是把理说透,把事办公平。”

  夕阳西下,又到了周五“说事会”的时间。王建国整理了一下褪色的中山装,拿起快板向老槐树下走去。村民们早已坐满,孩子们在前面围成一圈。

  “各位老少爷们,今天咱们说说秸秆禁烧的事……”快板声起,笑声阵阵,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在王建国独特的治理方式下,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位乡文化站干部评价:“‘相声说事’看似不正式,却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它把生硬的政策条文变成了鲜活的生活语言,把单向的宣传变成了双向的互动。”

  夜色渐浓,村民们意犹未尽地散去。王建国收拾着快板,望着星空下的村庄,轻声哼起了新编的唱词:“村官虽小责任大,一枝一叶总关情。若问初心在何处,全在乡亲笑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