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清晨七点,天刚蒙蒙亮。东五环外一家宠物殡葬服务店内,32岁的李梦轻轻抚摸着手中的航空箱,箱子里躺着她相伴十二年的狸花猫“墨墨”。两个小时前,墨墨在宠物医院的氧舱里停止了呼吸。此刻,它被包裹在印有星空图案的毯子里,仿佛只是睡着了。
“它陪我度过了考研失败、北漂最难的那几年。”李梦的声音有些沙哑,“去年确诊肾衰竭后,我就开始了解宠物殡葬。我不能让它像垃圾一样被处理。”
这不是个例。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正在为他们的毛孩子选择体面的告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提供专业宠物殡葬服务的机构已超过千家,而这个数字在五年前还不足百家。
上午九点,宠物殡葬师张明开始了准备工作。入行六年的他手法娴熟地将墨墨安置在告别厅的花丛中,细心梳理着它的毛发。“每只宠物都应该有尊严地离开,”张明说,“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主人完成这个仪式,让他们好好说再见。”
告别厅里播放着轻柔的音乐,空气中弥漫着薰衣草的香气。李梦将墨墨最喜欢的玩具小鱼放在它身边,还有一小袋它生前最爱却因生病不能再吃的三文鱼冻干。“最后的日子只能吃处方粮,现在你可以放心吃了。”她轻声说着,泪水终于滑落。
这种情感需求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人口学家指出,随着单身人口增加、丁克家庭增多和老龄化社会到来,宠物在越来越多家庭中扮演着情感陪伴的角色。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养宠家庭已超过9900万户。
“宠物不再是看家护院的工具,而是家庭成员。”社会学者王教授分析,“当家庭成员离世时,人们自然会产生殡葬、追思的需求,这是情感投射的必然结果。”
然而,宠物殡葬行业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宠物殡葬的法规,行业标准缺失,监管存在空白。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我们主要依据动物防疫法和环保相关法规进行监管,但具体到殡葬服务,确实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环保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规的宠物火化设备温度需要达到800摄氏度以上,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但高昂的设备成本让部分小型机构望而却步,选择简易设备甚至违规填埋。
“我们投入了近百万购置符合环保标准的火化设备和尾气处理系统,”北京一家大型宠物殡葬机构负责人表示,“但确实有不少小作坊在违规操作。”
下午两点,墨墨的遗体被送入火化炉。李梦选择了一个梨木骨灰盒,上面刻着“我们永远爱你”的字样。整个服务花费了1800元,包括接送、告别仪式、火化和骨灰盒。
“有人觉得不值得,但对我来说,这是对十二年陪伴的尊重。”李梦说。
在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的成都,赵女士为她十六岁的博美犬选择了树葬。“让它回归自然,化作春泥更护花。”她在郊外的宠物纪念园认养了一棵银杏树,将爱犬的骨灰安葬在树下。
这家纪念园开辟了三亩地,专门用于宠物树葬和草坪葬。创始人刘先生原本从事园林行业,四年前转型做宠物纪念园。“最初家人都不理解,但现在每个月都有二三十场安葬仪式。”
除了传统的火化、土葬,现在的宠物殡葬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主人选择将宠物骨灰制成钻石、水晶纪念品,或通过3D打印制作雕像,甚至还有数字墓地,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宠物的生平和照片。
“这些新兴服务反映了现代人悼念方式的变革,”民俗学研究者陈博士指出,“从传统的实物祭拜向精神纪念转变,更注重情感的延续而非形式的固化。”
傍晚时分,李梦带着墨墨的骨灰盒回到家中。她把它放在书架上,旁边是墨墨各个时期的照片。“它没有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她说。
窗外,华灯初上。这座城市里,无数人和宠物之间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对李梦们来说,一场体面的葬礼,不仅是对宠物的告别,更是对一段珍贵情感的致敬,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随着养宠人群的持续扩大,如何规范宠物殡葬行业,平衡情感需求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让这个新兴行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让每份真挚的情感都能得到妥善安放。
夜色渐深,李梦的手机亮起,是一个宠物主人社群的讨论——大家在分享如何面对宠物离世的痛苦。她轻轻打下一行字:“好好告别,然后带着它们的爱继续生活。”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8 16:21:5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