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信息> 正文

猎杀本·拉登

  十年前那个夜晚,当两架隐形黑鹰直升机掠过阿富汗边境的群山时,整个世界尚不知晓一场持续了十年的追捕即将迎来终章。2011年5月1日深夜至2日凌晨,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那座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线的三层混凝土建筑内,乌萨马·本·拉登——这个全球头号通缉犯,正迎来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座价值百万美元的院落距离巴基斯坦军事学院仅八百米,高墙环绕,阳台封闭,居住者从不焚烧垃圾,而是选择掩埋。这些异常细节引起了中情局分析员的注意。经过数月监视,代号“海神之矛”的行动在奥巴马总统主持的白宫战情室内拉开序幕。

  “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时任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回忆决策过程时表示,“总统面临的选择充满风险,但无所作为的风险更大。”

  当地时间凌晨一点,二十四名海豹六队队员分乘两架改装型黑鹰直升机从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基地起飞。行动开始后不久,意外发生了——一架直升机因涡旋环效应在院落上方失控,尾部撞上围墙。这一突发状况打乱了原定计划,却未阻止突击队员的脚步。

  “我们听到了撞击声,然后是持续的枪声。”住在附近的教师艾哈迈德后来向记者描述,“谁都不知道那座大房子里住的是谁。”

  突击队员炸开两道围墙,逐层清理建筑。在二楼,他们击毙了本·拉登的信使及家人。当队员冲上三楼时,一个高个子身影从卧室门后闪现。

  “我看到他了,”参与行动的队员在事后匿名采访中回忆,“他花白的胡须在夜视仪中清晰可见。”

  本·拉登后退的瞬间,两发5.56毫米子弹命中其胸部,第三发击中左眼上方。整个过程不超过十二秒。他的妻子扑向队员时被击伤腿部,但无人伤害本·拉登的孩子——这些细节后来成为调查委员会质询的重点。

  在华盛顿,实时监控行动的白宫官员屏息凝神。当听到“以诺·马士革”的代号(意为确认目标死亡)时,奥巴马轻声说道:“我们干掉他了。”

  确认身份的过程充满戏剧性。由于坠毁的直升机无法带走遗体,队员对本·拉登的遗体进行了多角度测量和DNA采样。当数据传回与中情局数据库中的家族DNA比对成功时,兰利总部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我们对比了身高,测量了耳垂,”一名参与身份鉴定的技术人员透露,“所有生物特征都吻合。”

  次日清晨,本·拉登的遗体在北阿拉伯海被葬入深海。遵照伊斯兰教传统,一名军官用白色裹尸布包裹遗体,诵读经文,让这个曾悬赏2500万美元取自己人头的恐怖分子在波涛中永眠。

  这场持续四十分钟的行动改变了反恐战争的走向。当美国民众在白宫外高唱《星条旗永不落》时,阿富汗边境的部落长老却陷入沉思。“这是个终结,也是新的开始,”坎大哈的毛拉奥马尔当时预言,“会有更多人想为他报仇。”

  确实,随后的十年间,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阿拉伯半岛到撒哈拉沙漠,恐怖主义形态发生了深刻演变。但那个夜晚注定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一个恐怖大亨的死亡,更因为它展示了现代战争中精准情报与特种作战的完美结合。

  如今,在阿伯塔巴德那座已被铲平的院落原址上,野草蔓生,当地居民讳莫如深。而在万里之外的弗吉尼亚州,参与行动的老兵们继续着匿名生活。他们中有人后来在另一次任务中牺牲,有人写下了回忆录,更多人选择沉默。

  “我们只是完成了任务,”一位退役队员说,“历史会记住这个夜晚,不是因为我们的行动,而是因为它提醒世人:正义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

  当晨曦照亮兴都库什山脉的雪峰时,带回消息的直升机群正穿越边境。飞行员回忆,那天朝霞格外绚烂,仿佛十年反恐战争的阴霾正随着黎明消散。而在华盛顿,奥巴马站在窗前,对身旁的顾问轻声说道:“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追捕。”窗外,不知情的市民正开始新的一天,尚不知晓世界已在昨夜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