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呼伦贝尔草原,褪去了夏日的碧绿与喧嚣,铺陈开一片无垠的雪白,天地间只剩下风的声音和雪的光泽。就在这里,一部名为《冰雪之行》的电影悄然完成了它的全部拍摄。这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大片,没有炫目的特效与喧闹的宣发,它更像是一次沉默而坚定的远征,试图在极寒的静谧中,探寻生命与记忆的温暖底色。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牧人巴特尔,在得知童年生活的冬季牧场即将因生态移民政策而彻底封存后,决定在隆冬时节,独自踏上一段重返故地的旅程。他的儿子,一位在现代都市中忙碌的工程师,无法理解父亲近乎执拗的决定,但最终选择驾车陪伴。于是,一辆现代越野车与一队勒勒车,一对观念迥异的父子,共同驶入了冰雪覆盖的草原腹地。这趟旅程,既是对地理意义上故土的追寻,也是一次穿越时间隧道的灵魂回溯。
导演李明远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创作初衷,眼中闪烁着对那片土地的深情。他表示:“我们想捕捉的,不仅仅是雪原的壮美,更是一种即将消逝的生活方式与情感联结。速度与温度,正在重新定义这个世界,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缓慢的、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过往。巴特尔的‘行’,是他个人生命的仪式,也隐喻着我们这个时代共同面临的文化乡愁。”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剧组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环境中驻扎了数月,所有演员均提前进入牧区体验生活,学习蒙语和传统牧业技能。主演、资深演员王建松为了贴近角色,与原型人物——一位真正的老牧人同吃同住长达一个月,手上磨出了与老牧人相似的茧子,眼神里也浸染了草原的沧桑与辽阔。
影片的视觉语言极具特色。摄影师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自然光,将冰雪草原的浩瀚、寂静与残酷不加修饰地呈现在银幕上。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寒风的凛冽,听到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然而,在这片看似冷酷的白色世界里,影片却处处洋溢着人性的温度。父子二人从最初的沉默、争执,到途中因共同抵御暴风雪、救助被困羊群而逐渐理解、靠近,情感的冰层在旅程中慢慢消融。巴特尔在废弃的旧营盘前,抚摸着残破的勒勒车车轮,向儿子讲述童年与父母在此度过的冬日时光,那些关于迁徙、关于团聚、关于生存智慧的记忆,如同被风雪掩埋的珍宝,重见天日。儿子也第一次真正走进了父亲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那份对土地近乎信仰般的眷恋。
《冰雪之行》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声音”的艺术化处理。除了风声、雪落声、牲畜的喘息声这些自然之音,影片还精心录製并融入了即将失传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的苍凉旋律,以及老牧人口述的历史传说。这些声音元素不仅是环境背景,更是叙事的主体,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活态档案,它们与视觉画面交织,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灵性与诗意的冰雪世界。
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也堪称一次“冰雪之行”。制片人张薇回忆道,最大的挑战来自极端气候。“设备经常被冻住失灵,车辆在深雪中抛锚是家常便饭。但正是这种艰苦,让整个剧组凝聚成一股绳。当我们看到日出时金色的阳光洒在雪原上,看到演员们在暴风雪中完美诠释出角色的坚韧时,所有的困难都化为了创作的养分。”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与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
业内评论人士提前观片后认为,《冰雪之行》是一部“安静而有力”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戏剧冲突,而是以沉稳的叙事节奏和丰富的细节,引导观众沉静下来,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传统的关系、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和解,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应有的谦卑与敬畏。它更像是一篇用光影写就的散文,情感饱满,意境深远。
据悉,《冰雪之行》已完成后期制作,预计将于下一个冬季与国内外观众见面。这部电影无疑为近年来同质化严重的国产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清冽而深沉的活力。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光鲜与快捷的时代,那些关于根脉、关于记忆、关于在严寒中相互温暖的的故事,依然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这趟银幕上的冰雪之行,终将抵达的,是每一位观众心中那片关于故乡与传承的柔软之地。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5 11:09:5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