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傍晚,城市华灯初上,李薇(化名)坐在咖啡馆的角落,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窗外车水马龙,她的目光却停留在一条已读未回的信息上,时间显示是三天前。这条信息是她分分合合近两年的男友赵强(化名)发来的,内容简短却让她不寒而栗:“你永远别想真正离开。”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经历的缩影。一段始于甜蜜的感情,如何一步步演变成难以挣脱的枷锁?那些看似深情的承诺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危险信号?
“起初他只是特别在乎我,每天接送,关心我的行踪,我觉得那是爱的表现。”李薇抿了一口咖啡,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种被包装成“关心”的控制,是许多“危险情人”关系模式的开端。心理学家张明教授指出,这种行为在专业上被称为“爱情轰炸”,通过过度关注和承诺迅速建立亲密感,使对方在情感上产生依赖。
随着关系深入,赵强的控制欲逐渐显现。他检查李薇的手机通讯录,要求删除所有异性联系方式;质疑她的穿着“过于暴露”;因她与同事聚餐而大发雷霆。“每次争吵后,他都会痛哭流涕地道歉,说这是因为太害怕失去我。”这种“热情-冷却-道歉”的循环,正是情感操控的典型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家庭与性别研究室主任马冬玲研究员表示,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是一个连续谱系,从情感操控、经济控制到身体暴力,往往呈渐进式发展。“许多人误以为只有肢体冲突才算暴力,实际上,精神控制和情感虐待的危害同样严重,且更具隐蔽性。”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李薇的生活半径不断缩小。她放弃了晋升机会,因为赵强说“我养你”;疏远了朋友,因为他不喜欢她们“带坏”她;甚至与家人产生隔阂,因他不断暗示“只有我最懂你”。这种孤立手段,是施控者巩固权力的常见策略。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冬天。一次激烈争吵中,赵强摔碎了李薇母亲送的生日礼物,那一刻她突然清醒:“这不是爱,是囚禁。”然而,分手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艰难。赵强先是威胁自残,继而散布谣言,甚至跟踪到她公司楼下。“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都要同事陪着走到地铁站。”
李薇的经历并非个案。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有24.7%的女性曾在婚姻中遭受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而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法院系统共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7918份,这一数字在2023年已突破年签发量万份,反映出公众意识提升和司法救济渠道的畅通。
“危险情人的行为模式有迹可循。”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助理王晓璐分析,常见危险信号包括:过度嫉妒、隔离社交、情绪极端波动、轻视对方感受、威胁自残或伤害他人等。“关键在于建立自我边界,当感到不适时要敢于说‘不’。”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独立与社会支持系统是受害者摆脱困境的重要保障。李薇最终能够走出阴影,得益于朋友的陪伴和心理辅导的帮助。“专业援助很重要,但更需要全社会形成零容忍的氛围。”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侯志明说。
目前,我国多部门联动反家暴机制正在完善。公安机关可出具告诫书,法院可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民政部门设立临时庇护所。2023年1月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将精神侵害纳入家庭暴力范畴,并强化了学校、用人单位等主体的报告义务。
然而,法律救济毕竟是事后措施。预防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亲密关系认知。多位专家建议,应将情感教育纳入青少年课程,帮助年轻人识别危险信号,建立平等、尊重的交往模式。“爱不该是占有和控制,而是相互成就。”李薇现在参与反家暴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帮助他人。
夜幕深沉,咖啡馆的客人渐渐稀少。李薇收起手机,起身离开时步伐坚定。那条未回的信息,或许是她沉默的宣言。而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可能正有人经历着相似的挣扎。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情从不以恐惧为伴,安全的关系永远是健康生活的基石。
如何构建这样的关系?或许始于每个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成于社会对边界意识的共同守护。当更多人学会区分激情与偏执,理解占有与尊重的本质区别,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才能真正失去滋生的土壤。这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乎文明社会的底线尊严。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安新闻网 于 2025-09-25 11:02:1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an.me/wen/1115.html
上一篇
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迷
下一篇
女人四十正芬芳